Home » 创意设计 » 从无到有,捕捉空气的设计术

从无到有,捕捉空气的设计术

空气是无形的,但又无所不在,也是至关重要的自然四大元素之一。它在设计师的手中,展现出轻盈的特色,成为家具的填充物,但它也是现实的必需,在生活中确保一种纯净。设计与空气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空中设计”(Design onAir)似乎因此成为一个让人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展览。

“Plopp”凳

在家具产品中,最著名的充气设计莫过于曾出现在苏慧伦专辑《傻瓜》封面上的粉红沙发——越南工程师卡萨尔·坎(Quasar Khanh)的经典版“Aérospace”系列。在90年代,PVC 家具经济实惠,追溯到60年代,它就是自由和快乐的代名词,同时也与科学家对实验的欲望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日的回流,不是历史的重演。充气设计其实早就入驻到家具业的各个层面:从威廉·科赫(Wilhelm Koch)极简性的“Ch- air”到帕斯卡尔·德·巴卡(Pascale De Backer)的沙滩专属“Beach Cocoon”,万德伦(Dirk Wynants)俏皮的“DoNuts”茶几,还有灯光大师英葛·摩利尔(Ingo Maurer)的“Blow Me Up”,这些都是很好的证明。

“Plopp”凳

空气作为填充材料的独特之处往往也应用于环境问题上。原料上最可持续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少地使用材料。所以,以空气做填充物能够减少其他材料资源的使用。譬如波兰设计师奥斯卡·齐塔(Oskar Zieta)自创的 FiDU(自由内部压力变形)程序,在焊接两块极薄的金属板时将空气以高压吹入,塑造出三维结构,让人联想到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艺术品。看上去很像儿童充气玩具的“Plopp”凳子其实特别结实,自重 3.4 公斤的凳子却能承重 2.5 公吨。齐塔的设计也从最初的实验性制作逐渐拓展出桌子、镜子、甚至是大型公共雕塑。

OGSB 工作室的“Futai”包装系统

因为空气并没什么重量,所以在运输业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包装材料。空气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取,单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非常环保。可是运输完成后,不可回收的垃圾却会对环境产生反效果。这样的问题逐渐引起设计师们的大力关注。2008 年,卡特琳·松恩雷特纳(Katrin Sonnleitner)曾设计了一个多功能户外家具,当时她以发泡纸来制作地毯。近期,OGSB 工作室针对传统包装提出了另类的解决方案——“Futai”。这款楔入式的包装系统,以牛皮纸制成,拥有不同的模块化形状。重点是,它可以重复进行充气,用吸管或专业的空气压缩机完成充气,并且完全可回收。“除了聚苯乙烯块和其他传统的包装系统,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日常物品在盒子内的保护方式,以减少这些包装产生多余的碳,并将其运用到更广泛的分销网络中,如网上购物等。”设计师说。

灯光大师英葛·摩利尔的“Blow Me Up”

说到充气设计,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手吹玻璃的制造。将空气吹入玻璃中,玻璃便会膨胀,不管有或没有模具都能成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还能打碎重造。去年的伦敦设计周,人们看见了利用传统手吹玻璃工艺进行的全新创作。而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挥至极致的是鲁斯·米尔曼(Ro o sMeerman)的“Aera Fabrica”系列。

鲁斯·米尔曼的“Aera Fabrica”系列结合了吹塑、手吹玻璃和3D打印技术

鲁斯·米尔曼所开发了一种结合吹塑、手吹玻璃和3D打印的综合技术。其灵感源自于 3D 打印机的隐藏品质。在探索是否能在 3D 打印的过程中置入更有触感和有机的元素时,米尔曼发现,吹制的手法可以打造出大且薄的物体,这是 3D 打印无法做到的。而且,因为物品的形状可以通过 3D 绘图预先编程,并通过壁厚和分区的差异来确定,所以也能省下模具的开发过程。在这样的摸索中,米尔曼创造了塑料新美学,不仅创造出拥有更高透明度的塑料,也使塑料具有玻璃般的质感。

荷兰的范霍文(Verhoeven)双胞胎组合带来“快乐的时光

EggCollective的“Kenny”餐桌

除了陈列中的设计品,其他与空气有关的产品和话题,如空调、防尘和安全性也让展览上升到了更为现实,更贴近生活的层面。展览以“漂浮设计”收尾,法国哲学家兼作家加斯顿·巴切拉(GastonBachelard)将空气与梦划上等号,彰显出空气即便无形,也能充满诗意的寓意。

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 的“碳纤气球”椅子似乎气球耍起了杂技,吉本秀树(HidekiYoshimoto)用树脂捕捉气泡在水中定格的瞬间,荷兰的范霍文(Verhoeven)双胞胎组合带来了“快乐的时光”(Moments of Happiness),将肥皂泡具体化,通过硼硅酸盐玻璃呈现出彩虹的效果,让人看得会心一笑。

2008 年,卡特琳·松恩雷特纳设计的多功能户外家具

当然,如同泡沫的短暂,快乐的时光也总是过得很快。稍有不慎,这世界可能就不再“捕捉”得到空气,而一呼一吸也就愈发变得珍贵无比。“空中设计”展览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希望每个观众看过展览都能仔细思考,从而改变自己对待“空气”的态度。

(图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

来站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